2008/11/14

圖書館的原鄉路

圖書館的原鄉路

──「部落‧部落格‧圖書館」

 

部落、部落格

音譯上的偶然,卻隱隱指向

圖書館的原鄉路

 

 

1999年,Peter MerholzWeb-log縮寫為blog,創造了新名詞,也創造了新世界,有人預言blog將摧毀傳統媒體,姑不論此說真假,但作為個人性媒體,部落格已突破資本家大眾傳媒的宰制,確屬事實。

因為開放、多元,部落格已自成「網路空間」、「文化空間」,深深威脅大眾傳媒,2008年美國大選,部落格一改過去,翻成主戰場,撼動舊秩序、舊權威。此一新興力量,中國慣予政治干預,馬來西亞也想踵步中國和新加坡,嚴厲管制部落格。儘管風雨欲來,部落格依然鼓浪疾行,依然是,潮音不變的歷史流向。

部落格,新媒體、新文化,對圖書館發展將有何意義上的啟示?

 

一、左岸咖啡

塞納河的左岸,咖啡館、書店、畫廊、美術館、博物館薈萃的文化聖地。二十幾萬家咖啡館,向來是藝術家、思想家雲集之地。隨意走進一家咖啡館,也許就會坐到沙特(Sartre, 1905-1980)寫作過的燈下、畢卡索發過呆的窗口……放蕩不羈、特立獨行的左岸,法國文化思想發繁地。

咖啡氤氳,或深談、或淺論,寖寖然孕育了「後現代」,有人說後現代主義是「非常法國」的現象,許多後現代思想家都是法國人,例如Roland BarthesJean BaudrilardGilles DeleuzesMichel Foucault……等。「後現代」一詞雖可遠溯1870年,但思想界的重視,則遲至197080年代。

在不同的歷史階段,人會用不同方式去思考世界,例如中世紀,歐洲人以宗教價值定義世界、理解人生;文藝復興之後,理性主義取代宗教,1920世紀之交,人類思考世界的方式又起了革命性變化,後現代主義進入歷史舞台,理性秩序即將退出。

「後現代」意涵,迄今尚無一致看法,本質上,Post-Modern是對「現代」的反思、批判、甚至反動。下文擬藉「現代性的理解」,看「後現代」特徵,並作為我詮釋部落格的哲學基礎。

理性的聲音

文藝復興之後,思想家把人的命運從上帝手中奪回,交給人的自由意志,此後,理性主義支配了歐洲思想界。理性,可以視作一種態度,以數理邏輯作為認知基礎,他們篤信人的理性思維,而不依恃宗教;現代文化,歐洲理性傳統的延續,理性與科學是這時期的文化核心。「現代性」的主要特徵略如下述。

1.以人為主體

「文藝復興運動」戮力掙脫宗教制約,不以「神」為價值基礎,藉古希臘「人本思想」建構「人」的意義和價值,不期待「來世」,要在「今生今世」建構人間天國。

2.表象(representation)的追尋

人運用「表象」以認知客體、理解世界,例如我們用照片「再現」視覺經驗、閱讀地圖以理解地形、科學家建構理論「再現研究經驗」,以解釋、預測、控制事物。追尋表象,建構表象文化是「現代」的特徵,是認知世界的主要方式。

3.理性化的歷程

現代文化,「科學萬能」、「人定勝天」,都是理性化的信念。不論是認知、價值界定、生命意義,莫不以理性為基礎,中國近代史有名的論戰,「科學與人生觀論戰」即在理性與價值之間論辯,亦即在中國傳統與西方現代文化之間的論辯。此種理性化過程,建構了韋伯(M. Weber)所謂「理性的鐵牢」,迄今許多人仍囚禁「鐵牢」中而不自知。

理性秩序正逢嚴厲挑戰、新秩序也不斷在湧現。這個新秩序涵蓋了許多層面,二十世紀風起雲湧的革命,如科學革命、資訊革命、網路世界、全球化這些劇變都是新秩序的重要元素,「後現代」則是思考這個新秩序的新態度,也是新秩序裡的新文明。

新秩序的召喚

二十世紀,原本被認為天經地義、具有「先驗」意義的價值,現已界限模糊,人與宇宙的關係遽然丕變,這,究竟是意義的失落、還是覺醒的時代?

新秩序,是相對「理性秩序」而言,此處只依據前文所述的「現代性」,略說後現代思想的特徵。

1.反概括

科學以概括思維抽繹普遍法則,進行演繹、預測,而混沌理論發現「非線性」的複雜性,處處潛藏著微細差異與「模糊」,斷非傳統邏輯所能詮釋。

2.否定

「化約」(reduction),把表面錯綜複雜的抽繹為簡單易明,蝴蝶效應」指出這種機械因果論的困境,細微、但卻重要的差異常被忽略,因而形成巨大誤差,是傳統科學研究的盲點與限制。

3.斷裂

理性秩序植基於「線性」思考,前因後果的相連,例如「演化論」。但是量子理論發現偶然因素的重要性,機械式的「必然」備受質疑,這也是後現代據以質疑舊秩序的重要緣由。

4.自由

在偶然與必然之間,後現代科學提供了清楚的提示,理性秩序已漸黃昏,傳統學科間的界線日益模糊。後現代掙脫理性制約,不論藝術、文學、知識,皆呈現自由、創意、開放、多元的風格與思維,個性化蔚然成風。

5.去核心

三、四百年的理性思維,井然有序地建構社會文化與人性價值,知識系統也建構在這樣的基礎。但是,當「理性秩序」面臨困境,去核心以及價值上的批判、顛覆,已成後現代文化的新地景。

綜前述,後現代作為一種文化典範(paradigm)、一種符號系統,顯然已超越了理性秩序的歷史命運,將成為未來生活的新價值。

 

二、世界地平線升起

工業革命後的資本家仍須面對勞工運動以及國家政策的約束,而今日的跨國企業已掙脫勞運與社會福利的制衡,他們可以恣意的將工作機會出口至工資低廉的國家(例如中國)、隨意選擇在一個國家生產卻在另一個國家繳稅,也可據此要脅政府改善基礎結構,以利投資條件。他們還可以選擇居住最美麗的地方,卻在稅率最低的地方繳稅。

所有這些,都不需政府的許可、政策的監督,也沒有全球性的勞運制衡。這就是全球化!

茫然的概念──全球化

Global這個字已出現了四百年,但是到1980年代中期才受到學術界的重視。後現代主義是1980年代的主流概念,1990年代則是全球化(globalization)。像後現代,全球化的定義也難有一致看法,1990年,Martin Albrow主張「全球化是指一系列的發展過程,全世界的人被整合為一個單一的全球社會」。

有一種簡單的說法:

「全球化是一種社會過程,社會與文化逐漸超越時間和空間的制約。」

就全球化涉及的內容,略如下述:

1.資訊全球化

資訊自身就是一種全球化現象,同時也是全球化的重要基礎。

2.生態全球化

全球性的工業污染,南極也難倖免,60年代,南極的企鵝肉即已驗出高濃度毒素,今年中國毒奶粉波及各國,也是全球性的食物鏈感染。綿密物流通道,資本家殘害生態的威力無所不在。

3.經濟全球化

資本家利用金融體系進行跨國投資,恣意(合法,但不一定合理)操縱資本市場,國際金融風暴都是經濟全球化的冰山一角。

4.生產全球化

透過資訊網路建構物流系統,選擇廉價原料產地、低工資地區的生產線,配合消費地點作最有利安排,不需倉儲、減少工資與運費。

5.文化全球化

電腦作業系統、程式語言全用英文,語文霸權君臨天下,好萊塢影片席捲世界,「美國價值」風行全球。此外,如政治、軍事、衛生……的全球化,例不勝舉。

全球化的危機與反應

這是相當廣泛的議題,斷非本文能盡其詳,此處僅舉部分主題,便於下文有關部落格的闡述。

全球化模糊了國界、淹沒了血緣情感的認同、更加速民族文化的消失,資本家創造了全球性的階級差異,許多民族自覺或不自覺的致力於全球化、接納外來強勢文明,自然重蹈邯鄲學步的覆轍。

對全球化的反抗不自今日始,中古歐洲各國通用拉丁語,文藝復興,馬丁路德主張用日爾曼語禱告、但丁用義大利文寫神曲……本土文化的覺醒實有悠久的歷史。如今,對全球化的反撲,世界各地陸續展開,中日韓聯合發展Linux以對抗微軟的視窗作業系統,麥當勞的配方已向當地小孩的口味妥協、文化尋根活動陸續在開展……這些反抗,或正規軍、或散兵游勇,盡皆透露了歷史的流向。

 

三、部落‧價值的覺醒

部落一辭,可有不同的意涵,就人類學來說,固然是指血緣團體,以血緣為團結的基礎,形成生活圈、文化圈,這是情感的牽繫、是生命的寄託、是記憶的原鄉。

鄉愁,堅毅的臉孔

對原民部落而言,外來文化以各種形式入侵,例如教育、政治、經濟、大眾傳媒,無一不是霸權,歷史記憶與原民價值……都在霸權摧殘下逐漸消逝。

這些年來,台灣原住民的知識分子紛紛返鄉,以草根情懷重建部落,重構原民文化,他們以「部落主義」號召,凝聚族群認同、文化認同、價值認同,在部落裡重建歷史空間,重新定義部落的自然空間,拒絕資本家擅行決定部落的生存空間(例如國家公園等消費場所)。

部落重建,本質上是一種價值上的覺醒,拒絕被同化,他們致力「尋找一條回家的路」,台東魯凱族青年堅毅對抗霸權文化,尋回自己、探索族群命運的堅持,令人深省、令人欽敬!

「新部落」‧存在主義

網路顛覆傳統的時空意義,在網路上形成一種虛擬(又實在的)空間,藉此尋求興趣與情感的歸屬,有人用「部落」來描述這樣的網路空間。「新部落」是凝聚了相同信念、興趣與目標的一群人,他們不一定要相同血緣,卻用意志決定自己的歸屬。存在主義哲學強調,人可以選擇存在的模式以決定存在的本質,用意志跨越膚色、跨越地域、跨越差異當人類學意義的部落文化逐漸消逝之際,這種形式的「新部落」紛紛出現,透露了甚麼意義?因非本文重點,有機會再另文探討。

這個時代,人與人,似近實遠,網路上的「部落」,似遠實近,資訊科技創造了新故鄉、新認同,他們是否也會有原民部落的鄉愁?

而,圖書館呢?

 

四、圖書館的原鄉

歷史上,圖書館始終扮演保存知識、捍衛文化的角色,中世紀修道院的圖書館是其例。中國古時的官、私書齋,另一種形式的圖書館,也都世世代代傳承知識、傳承文化,這是圖書館的原鄉、圖書館的千古宿命。

傳統圖書館是知識與文化的中介者,但是網路攔截了知識供應與使用的關係,圖書館角色迅速在失落,搜尋引擎是否即將取代圖書館?許多人開始質疑,有了電腦,還需要圖書館?

驚嘆號,「實踐」的感念

驚嘆號,常常是「驚喜的發現」,哥倫布是驚嘆號,愛因斯坦也是而圖書館呢?難道這個年代,不再有驚嘆號,只剩下問號了嗎?

過去,辦過幾次研討會,全國圖書館界的同仁齊聚實踐大學,一起思考圖書館的營運理念,諸如讀者服務的人文觀點、行動圖書館的未來、圖書館空間的文化建構……等。也承幾位朋友指導、協助,例如瞿海源、范豪英、黃世雄、黃鴻珠、莊芳榮、顧敏、陳昭珍、賴鼎銘、吳美美、楊智晶……等館長、教授,他們蒞臨研討會,精闢演說,盡是圖書館的驚嘆號,令人感動,令我感念。茲撰此文,撫今追昔,真的是「逝者如斯夫」。

一樣的鄉愁

曾計畫作一個專題報告,偶或翻閱當年的綱要,深覺圖書館仍有許多長路要走。例如當年曾思考的若干議題,類如:人工智慧如何介入服務與管理、公共數位內容與個人圖書館如何聯結、因RSS的利用相伴而生的,社會意義的負面效應如何克服?資訊分配中,圖書館如何彰顯社會正義?新秩序的誕生,圖書館如何因應?特別是圖書分類。對於有意義卻無市場的知識與文化,圖書館如何捍衛、預防,不因供應商的商業邏輯而致湮滅?

九年輕輕過了,當年思考的問題,至今依然是問題。資訊技術一日千里,Web2.0尚未普受認知,3.0卻已悄然浮現,許多新技術、新工具洶湧而來,此處僅就部落格與圖書館一並思考,略說管見。

以後現代文明而言:「反概括、否定、自由、多元、去核心」,都是部落格反抗權威,追尋自由、創新、多元的哲學基礎。

部落格以其兼具互動性、個人性、開放性的特質,不需高門檻架站技術、也無成本負荷,是常民文化工作的利器。同時,部落格提供自由放任的空間,肩負抗衡主流媒體、抗衡優勢者宰制、抗衡全球化的歷史性責任,是有促進多元文化的機能。適時彰顯部落格的時代意義,對圖書館來說,是一種啟發、也是一種鼓舞。

圖書館肩負捍衛本土、抗衡全球化的歷史重擔,蒐集保存、建置、發展地方文化,近幾年國內圖書館界興起「機構典藏」之風,例如台灣大學的數位典藏計畫、日本慶應大學醫學圖書館將當地醫院處方數位化,就全球化威脅而言,這是有深層的歷史意義。猶似台東魯凱族青年,他們堅持族群的「意義」,拒絕被同化。

這是圖書館的原鄉,也是圖書館的鄉愁。